本研究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上实现了逻辑量子比特的魔态蒸馏实验。该方法利用动态可重构架构并行编码和操作多个逻辑量子比特,展示了在d=3和d=5颜色码中编码的魔态蒸馏,观察到输出逻辑魔态的保真度相比输入逻辑魔态有所提升。本实验证明了通用容错量子计算的关键构建模块,是迈向大规模逻辑量子处理器的重要一步。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于《Nature》(自然)。
来源:
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国在量子技术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有力支撑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研发培育了一大批高价值核心专利,也出现了一批凭借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的跨国企业,所有这些都有力彰显了我们在加快实现知识产权“两个转变”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来源:
http://www.scio.gov.cn/live/2025/36781/index.html
美国和以色列计划成立2亿美元的量子和人工智能联合基金
7月13日,美国和以色列计划成立2亿美元的量子和人工智能联合基金,其中,美国和以色列从2026年到2030年期间分别投资1亿美元。该计划将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支持美国-以色列的量子企业,并可能利用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能源基础设施和数据能力做出贡献。计划得到了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的支持,并由专注于人工智能和量子主权的政策实验室AIQ-Lab推动。该基金旨在提高美国和以色列的科技水平,扩大其全球影响力。
来源:
https://www.jpost.com/international/article-860843
海淀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量子科技产业化进程
7月17日,“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海淀专场发布会举办,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了海淀区构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情况。唐超表示,“中间的‘X’,一方面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唐超介绍,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方面,海淀区重点聚焦以未来信息为主,以未来制造、未来健康为辅的“一主两辅”未来产业赛道。大力推动具身智能加速集聚,加快量子科技产业化进程,抢占脑机接口发展先机。同时,超前布局6G、合成生物、可控核聚变等23个高潜力细分方向,积极申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谋划和积蓄区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级。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4fcEVYaXh18V4Nt9b2VEnQ
Terra Quantum宣布成功制造用于AI的代工级负电容场效应晶体管
7月14日,Terra Quantum宣布成功制造并验证了世界上第一台代工级负电容场效应晶体管(NC-FET)。NC-FET提供内部电压放大,运行速度比当前芯片快40倍,每次运行能耗降低20倍,打破了长期存在的60mV的壁垒。同时,NC-FET以其速度和效率赋能AI训练、移动边缘计算和安全主权基础设施。NC-FET基于兼容CMOS的代工级硅和铁电材料构建,支持可扩展部署,为欧洲在AI、能源效率和半导体主权方面提供战略优势。
来源:
7月15日,IonQ宣布完成对Capella Space Corporation的收购,标志着IonQ开始开发基于太空的量子密钥分发(QKD)网络,从而实现量子安全的全球通信。该联合平台将IonQ的量子技术与Capella的卫星基础设施集成,以实现量子安全数据传输和量子增强地球观测能力。此次收购扩大了IonQ在量子网路技术领域的影响,建立在与ID Quantique、ARLIS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合作的基础之上。
来源:
https://ionq.com/news/ionq-completes-acquisition-of-capella-space-advancing-vision-for-space-based
Bifrost获2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推动可扩展量子放大器研发
7月15日,科罗拉多量子技术初创公司Bifrost Electronics宣布完成2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Caruso Ventures领投,Harlow Capital等跟投。该公司专注于研发磁不敏感、可扩展的电光量子放大器,旨在解决传统量子读出设备复杂、易故障的痛点。其技术覆盖超导量子比特、自旋量子比特等多种平台,显著优化了体积、可靠性、噪声性能及成本。公司已与Form Factor、Rigetti Computing等行业伙伴合作,推动商业化部署,本轮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张、规模化生产及生态合作。
来源:
https://bifrostelectronic.com/f/bifrost-raises-25m-to-advance-quantum-hardware-for-us-industry
Qubitcore完成预种子轮融资,推进光互联离子阱量子计算机研发
7月15日,日本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bitcore宣布完成预种子轮融资,由OIST Lifetime Ventures Fund领投。该公司基于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高桥优树准教授的离子阱技术,开发结合光学谐振器的分布式量子计算架构,旨在突破传统量子处理器(QPU)的扩展性限制。其核心技术通过光子网络实现模块间远程量子纠缠,为构建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提供可扩展解决方案。Qubitcore计划2028年前推出首台测试样机,2030年实现商用化。此次融资将用于开发集成光学谐振器的离子阱模块、验证光子链路及量子纠错技术。
来源:
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001.000166227.html
SandboxAQ与Acubed利用量子磁导航系统突破航空定位瓶颈
7月15日,SandboxAQ宣布其与空客创新中心Acubed联合开发的量子磁导航系统AQNav取得重大突破。该系统基于量子磁力计捕捉地壳磁场异常,结合AI驱动的LQM模型滤除电磁干扰,在无GNSS信号条件下实现精确定位。AQNav在150小时商业飞行测试中展现卓越性能:使用公开磁力地图的标准飞机平台,在加州复杂地形实现74米定位精度。测试覆盖全美200个机场航线,未做磁异常强度筛选,成功克服机身电磁噪声干扰。该系统有望解决全球航空面临的GNSS拒止、欺骗威胁,目前正加速军事及商业应用部署。
来源:
https://www.sandboxaq.com/post/sandboxaq-and-acubed-achieve-remarkable-progress-in-magnetic-navigation
QCi获美国银行33.2万美元订单,部署量子网络安全测试平台
7月15日,QCi宣布获得美国前五大银行价值约33.2万美元的采购订单,用于部署量子通信系统。这是QCi在美国的首个商业量子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订单,该系统将作为银行新成立的“网络安全量子光学实验室“中安全隔离的量子安全测试平台的核心组件。该量子通信系统基于纠缠光子技术,可在电信波长下实现光子的生成、分发与探测,并兼容现有光纤网络。系统采用时频自由度技术确保稳定性,支持模块化扩展,单台设备即可实现量子加密(QKD)、量子认证及量子随机数生成(QRNG)等安全协议。订单包含专业服务与延保支持,标志着金融机构对量子技术防御网络威胁的实质性投入。此次合作验证了QCi在量子光子硬件领域的商业化能力,为金融等高安全需求行业的量子技术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
来源:
https://quantumcomputinginc.com/news/press-releases/quantum-computing-inc.-secures-purchase-order-from-top-5-u.s.-bank-to-advance-quantum-cybersecurity-testbed
Rigetti宣布模块化36量子比特系统双量子比特门错误率降低一半
7月16日,Rigetti Computing宣布其模块化36量子比特系统已实现99.5%的中位双量子比特门,达到保真度年中性能里程碑。该系统由四个9量子比特芯片组成,与该司84量子比特单芯片Ankaa-3系统最佳结果相比,中位双量子比特门错误率降低了2倍。Rigetti计划于8月15日推出36量子比特系统,并有望在2025年底前以99.5%的中位双量子比特门保真度发布其基于100+量子比特的小芯片系统。
来源: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7/16/3116290/0/en/Rigetti-Demonstrates-Industry-s-Largest-Multi-Chip-Quantum-Computer-Halves-Two-Qubit-Gate-Error-Rate.html
Q-CTRL量子重力导航系统完成全球首次海上防御试验
7月16日,Q-CTRL宣布,其软件强化的量子重力导航系统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多功能航空训练舰MV Sycamore上完成首次海上防御试验。该试验验证了量子双重力仪在无GPS环境下的可靠导航能力,系统连续运行144小时并成功采集数据,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量子重力导航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微小变化实现定位,无需依赖GPS信号,可有效应对电子干扰与欺骗。此次试验中,Q-CTRL采用独特的软件强化技术,克服船舶运动与引擎振动导致的信号衰减,使传感器在严苛环境下保持接近世界纪录的精度。该设备仅占用单个服务器机架空间,功耗180W,创下量子导航系统SWaP(尺寸、重量、功耗)新标杆。
来源:
https://q-ctrl.com/blog/q-ctrls-new-maritime-quantum-navigation-solution-successfully-undergoes-first-defense-trials-at-sea
Universal Quantum宣布与TUHH合作,开发适用于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可扩展量子软件
7月16日,Universal Quantum(UQ)宣布与汉堡工业大学(TUHH)合作,旨在开发适用于容错量子计算机的下一代编程接口。此次合作得到汉堡创新发展银行数百万欧元的资金支持。本项目将提供用于算法设计、量子纠错和基准测试的软件工具,以支持具有多达100000个物理量子比特的可扩展系统。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硬件和软件扩展保持一致,并加速在药物和气候建模等领域的量子应用。
来源:
https://universalquantum.com/knowledge-hub/universalquantum-and-tuhh-partner-on-scalable-quantum-software-for-100%20000-qubit-machines
QpiAI筹集3200万美元A轮融资,加速全栈量子计算平台的应用与推广
量子任务领投,现有和新投资者也参与其中。这笔资金将支持交付具有逻辑量子比特的公用事业规模量子计算机,以加速其全栈量子计算平台的全球推广。该司开发的一款具有专有硬件和软件的全栈量子计算机,可为多家全球企业提供材料科学和药物发现领域的真实量子应用。QpiAI团队由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Nagendra Nagaraja博士领导,由来自美国和欧洲顶级量子研究大学的二十多名博士组成,并在印度、芬兰和美国设有办事处。
来源:
https://world.einnews.com/pr_news/831442242/qpiai-raises-32-million-usd-inr-279-cr-in-series-a-round-led-by-avataar-ventures-and-national-quantum-mission
Oxford Ionics和Iceberg Quantum合作加速容错量子计算
7月17日,离子阱量子计算公司Oxford Ionics宣布与Iceberg Quantum合作,使用qLDPC代码将高级量子纠错集成到其离子阱硬件中,旨在加速实现容错量子计算。与需要高硬件开销的传统表面代码不同,qLDPC代码利用稀疏的非本地结构,以更少的物理量子比特提供强大的错误保护,适合实时量子计算。Oxford Ionics的离子阱平台具有创纪录的门保真度和远距离连接性,适合实施 Iceberg Quantum开发的qLDPC 架构。
来源:
https://www.oxionics.com/announcements/oxford-ionics-and-iceberg-quantum-partner
BQP完成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扩展量子加速数字孪生平台
7月17日,BQP筹集了49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以推进其量子加速数字孪生平台BQPhy®,该平台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和半导体行业的关键任务应用。此次融资是在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RQ)签订合作研发协议(CRADA)之后进行的,该协议旨在通过量子计算增强仿真能力。BQPhy在CPU/GPU系统上通过量子启发求解器提供当前10倍的性能提升,未来的量子原生版本预计将实现高达1000倍的加速。
来源:
https://www.bqpsim.com/press/bqp-raises-5m-oversubscribed-seed-round

7月17日,丹麦出口投资基金(EIFO)与诺和诺德基金会宣布投资8000万欧元成立一项新的北欧量子计划QuNorth,并联合微软与Atom Computing引进Level 2量子计算机Magne。该计算机采用微软的纠错技术与Atom Computing的高保真中性原子量子比特架构,预计2026-2027年投入运行。Magne将提升丹麦及北欧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与商业竞争力,重点支持材料科学、化学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来源:
https://novonordiskfonden.dk/en/news/eifo-and-the-novo-nordisk-foundation-acquire-the-worlds-most-powerful-quantum-computer/
Quobly与Inria建立合作关系,加速开发可扩展的量子计算架构

7月17日,Quobly和Inria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基于硅量子比特和先进控制软件的完全集成、可扩展的量子计算架构。此次合作的重点是为硅基量子硬件量身定制的中间件和纠错协议,旨在弥合物理量子比特和量子算法之间的差距。该合作伙伴关系支持法国的国家Q-Loop 计划,并符合Quobly的工业路线图,包括其最近推出的部署在OVHcloud上的量子模拟器,为扩大Quobly未来的量子计算机规模做准备。
来源:
https://quobly.io/news/quobly-and-inria-combine-their-expertise-to-structure-a-sovereign-quantum-sector-and-accelerate-scalability/
Commutator Studios获150万欧元融资,开发量子纠错管理平台
7月17日,德国量子计算初创公司Commutator Studios宣布完成150万欧元融资,由慕尼黑Backtrace Capital和GitHub联合创始人Tom Preston-Werner旗下的Preston-Werner Ventures领投,IQM CEO Jan Goetz跟投。该公司专注于开发硬件无关的量子纠错管理平台,通过AI与专有算法结合,可将量子软件运行效率提升20倍,显著优化量子计算在化学、制药、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可靠性。公司已加入IBM Quantum Network,计划与主流量子硬件商及战略行业客户展开合作。
来源:
https://www.commutatorstudios.com/post/press-release-2025-07
量子纠缠是多体系统的核心特征,对量子信息处理和基础物理研究均具有重要影响。经典模拟方法虽可高效模拟低纠缠态的多体系统,但随着纠缠度提升会面临计算困难。本研究系统探究了量子纠缠与量子模拟的关联机制,证明基于乘积公式的多体系统模拟方法在纠缠系统中具有更优性能。研究建立了以纠缠熵为度量的算法误差上界,其紧致性显著优于现有结果,并开发出融合测量模块的自适应模拟算法以实时评估算法误差。研究表明:量子纠缠不仅是经典模拟的障碍,更能成为加速量子算法的关键资源。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于《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
来源: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总自旋算符本征基中直接设计量子算法的新方法。该策略结合对称群方法和总自旋本征态内部自由度的截断方案。针对反铁磁海森堡模型,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产生一系列自旋适配哈密顿量,其基态能量和波函数随截断阈值快速收敛至完整模型的精确解。这些截断哈密顿量可用稀疏局域的量子比特哈密顿量编码,适用于量子模拟。通过开发态制备方案,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海森堡哈密顿量在不同对称分区中基态的浅层量子电路近似,这些近似均以总自旋本征基表示。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于《PRX Quantum》(PRX量子)。
来源:
该研究引入扭曲双层材料作为量子比特的未来平台,因为它们具有可调谐性、天然图案和广泛的材料库。大规模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莫尔超晶格具有相同且局域的态,类似于碱金属原子的离散能级。现有的实验技术允许单独初始化、操纵和读取。大量的二维材料为量子比特探索提供了众多潜在候选者。由于其固有的可扩展性和均匀性,研究人员提出的量子比特与传统的固态量子比特系统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研究成果于7月15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v1vp-z8jl
研究展示了超导电路在高标准表征程序方面的应用。研究团队首先发展了缺失的理论,以实现泡利测量的自测试。然后,同时自测试了贝尔对生成和测量,在一个由两个相距30米操作的纠缠超导电路组成的系统中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自测试。在一个基于1700万次试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测得平均CHSH (Clauser-Horne-Shimony-Holt) S值为2.236。在不依赖额外实验设置假设的情况下,研究以设备无关的方式认证了平均贝尔态保真度至少为58.9%,平均测量保真度至少为89.5%,两者均具有99%的置信度。这使得超导电路在分布式量子计算和通信领域得以应用,例如委托量子计算。研究成果于7月15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nv7d-k3wr
中科院物理所与华南理工大学等研究含噪的概率性误差消除与广义物理可实现性
本文提出广义物理可实现性理论,涵盖实验可用的任意凸集量子态与量子操作。在此广义框架下,研究证明了基于含噪声泡利操作的无噪误差消除方案,并分析了含噪声消除过程的偏差特性。此外,建立了广义物理可实现性与量子信息度量(如钻石范数、对数负性、纯度)之间的理论联系。这些发现提升了概率性误差消除的实用价值,为鲁棒量子信息处理与量子计算开辟了新路径。研究成果于7月15日发表于《Communications Physics》(通信物理)。
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5-025-02217-8
法国图卢兹大学等演示基于鲁棒最优控制的冷原子qudit幺正变换
本文基于最优控制理论,量子态由置于光学晶格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的动量分量表示,而控制参数为晶格位置在固定时长内的变化。研究采用标准量子过程层析评估这些变换的质量。此外,还展示了如何利用受控幺正变换,将量子态稳定化扩展至受控向量子空间内的全局稳定化。最后,将其应用于量子态层析,证明如何通过诱导干涉过程提取远距动量分量间的相对相位信息。研究成果于7月16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Research》(物理评论研究)。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research/abstract/10.1103/fvlj-yph6
清华大学与上海期智研究院等分析囚禁离子量子纠错中并行纠缠门的串扰误差性能
本文研究了串扰误差对旋转表面码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此前研究中采用的距离-3纠错码,距离-5纠错码才是纠正两比特串扰误差的必要条件。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串扰误差、门保真度及物理比特相干时间下的逻辑错误率和相干时间,并根据不同误差源的竞争关系优化了并行度水平。结果表明,在现实参数下可达到盈亏平衡点。此外,还分析了串扰的空间依赖性,并探讨了逻辑错误率随码距的标度关系,以期为未来实现逻辑错误率低于10<sup>−10</sup> 的长期目标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成果于7月16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Applied》(物理评论应用)。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c7w3-pxls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等研究物理随机储备池计算机的限制
近期研究表明,信息处理容量(IPC)是量化噪声导致性能退化的有效指标。本文进一步深化该分析,证明IPC的退化会限制模拟储备池计算环境中可有效构建的特征。研究借鉴量子复杂度理论中关于电路计算模型与连续时间模型关联性的结论,证明储备池可访问的构型空间体积会呈现指数级缩减。最后,将IPC退化与描述储备池动力学的函数族的脂肪粉碎维数相关联,从而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分类任务的理论表述。结论表明:任何暴露于噪声的物理模拟储备池计算机,即使具备指数级大的潜空间和指数级后处理能力,其实际学习能力仍仅限于多项式级别。研究成果于7月16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Applied》(物理评论应用)。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xrh4-7ljd
美国马里兰大学等研究自适应综合征提取技术
本研究提出自适应综合征提取方案,通过仅测量可能提供有效综合征信息的稳定子生成元,来提升编码性能并缩短量子纠错周期时间。研究以[[4,2,2]]码与超图乘积码的级联为例,展示该方案的具体实现:利用量子错误检测实时调整综合征提取电路。研究发现,相比非级联编码和非自适应方案,该自适应方案在减少CNOT门数量和物理比特需求的同时,能实现逻辑错误率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此外,还论证了如何通过[[4,2,2]]级联超图乘积码实现容错通用逻辑计算。研究成果于7月16日发表于《PRX Quantum》(PRX量子)。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xquantum/abstract/10.1103/ps3r-wf84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分子光镊阵列中测量增强态制备与擦除转换的演示研究
本研究利用分子丰富的内部结构特性,成功抑制了两类关键错误——内部态制备错误和量子比特泄漏错误。首先,通过位点分辨错误检测结合光镊位移技术,实现了保真度创纪录的测量增强型光镊制备。其次,采用新型超精细量子比特编码方案(特别适合用作量子存储器),演示了黑体辐射诱导量子比特泄漏错误(擦除错误)的位点分辨检测。这是分子系统中首次实现擦除转换演示,该能力近期在量子纠错领域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于7月16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X》(物理评论X)。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x/abstract/10.1103/8q8p-mx1l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等演示基于共振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里德堡原子快速纠缠门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纠缠门方案,利用每个原子的四个能级结构:一个基态量子比特和两个里德堡态。通过激光场将量子比特耦合至其中一个里德堡态,同时利用微波场驱动两个里德堡态间的跃迁,从而在不同原子间实现共振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研究证明该方案无需光学相位调制,仅需调控微波场的相位和振幅即可实现CZ门。相较于基于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最先进里德堡门方案,该方案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对里德堡态衰变的敏感性显著降低。此外,研究系统性地实现了对原子间距涨落的鲁棒性稳定,并在铷/铯原子的实际实验体系中分析了方案性能。这一成果为利用微波驱动偶极相互作用实现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开辟了新路径。研究成果于7月17日发表于《PRX Quantum》(PRX量子)。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xquantum/abstract/10.1103/5d8p-3hm1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演示由量子相关光子对源组成的电子-光子量子片上系统
本文报道了一个电子-光子量子片上系统,它由量子相关光子对源组成,通过片上反馈控制电路稳定,并在商用45纳米CMOS微电子代工厂制造。研究人员在可调谐微环腔光子对源中使用非侵入性光电流传感,在量子状态下运行时将其主动锁定到固定波长的泵浦激光器,从而实现基于微环的大规模量子系统。研究还表明,这些源保持稳定的量子特性,并在许多相邻光子对源在同一芯片上产生热干扰的实际环境中可靠运行。电子学和光子学的这种密集集成使得量子光子系统的实现和控制能够达到使用CMOS制造的芯片实现有用的量子信息处理所需的规模。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于《Nature Electronics》(自然·电子学)。
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5-01410-5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单向与双向量子中继器架构性能
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多路复用技术与应用感知蒸馏策略的双向中继器协议,该方案专为具备高质量存储器资源的场景设计,符合大规模量子网络部署的架构假设。通过递归公式追踪多路复用双向中继架构中贝尔态的全概率分布,从而支持采用概率性n-to-k蒸馏方案的多路复用中继器性能分析。基于该框架,研究人员将所提双向协议与单向方案在传统认为后者占优的参数区间进行对比,发现双向架构在降低技术及资源开销的同时,始终展现出更优性能。研究成果于7月16日发表于《Communications Physics》(通信物理)。
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5-025-02222-x
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²⁷Al⁺单离子的光晶格钟,其频率不确定度达到5.5×10⁻¹⁹,频率稳定度为3.5×10⁻¹⁶/√τ。该时钟采用量子逻辑谱技术,通过共囚禁的²⁵Mg⁺离子实现²⁷Al⁺的协同冷却和量子逻辑读出。得益于3.6公里光纤链路传输的远程低温硅腔激光稳定性,实现了1秒的拉比探测时间,使不稳定性较先前²⁷Al⁺钟降低了三倍。通过改进离子阱电学设计(降低额外微运动)和新型真空系统(减少碰撞频移),系统不确定度得到进一步降低。研究还实现了射频离子阱交流磁场的定向敏感测量,消除了磁场取向带来的系统不确定度。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hb3c-dk28
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等证明量子关联无法在任何无信号理论中以有限次测量再现
研究证明,对于任意有限的n≥2,在二分体贝尔场景中通过n 次二分量子测量获得的量子关联,无法通过任何无信号理论中最多仅含 n−1种跨分区不兼容测量的混合测量装置再现。换言之,任何无信号理论均需无限增长的测量次数才能复现量子理论的预测。该证明通过构造一类线性贝尔不等式实现:这些不等式必须被所有仅含n−1 阶不兼容测量的无信号理论遵守,而量子理论可明确违反这些不等式。最后,研究讨论了本研究与先前排除有限自由度量子理论替代方案工作的关联,并探讨了结果的实验可验证性。研究成果于7月15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来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7vjx-62ng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研究稀土自旋链中自旋子的高温量子相干性
研究发现,自旋子(spin-1/2链的分数化量子激发)的锐利能谱在远高于Yb磁矩相互作用能标的温度下依然存在。观测到的自旋子连续谱的色散上边界清晰可辨,表明在比相互作用能标高一个数量级的温度下,自旋子的平均自由程仍超过≈35个原子间距。因此,研究发现了一种重要且高度独特的量子行为,它将量子效应的范畴扩展到了此前被认为由熵主导的经典行为所支配的高温区间。这一发现对有限温度下量子信息应用中的自旋系统具有深远意义,并将推动量子计量学的新发展。研究成果于7月17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715-z
韩国NIA与LG U+联合发起后量子密码技术竞赛
7月14日,韩国国家信息社会院(NIA)与LG U+、CryptoLab宣布启动“后量子密码(PQC)迁移技术竞赛”,截止日期为9月12日。竞赛设两大方向:一是PQC算法优化,涵盖数学计算优化及低功耗嵌入式硬件性能提升;二是PQC算法应用,聚焦软件、通信等领域的实际场景验证。参赛者可利用PQC迁移平台的集成验证服务,该平台提供标准化API库及侧信道攻击分析等安全评估。赛事设总奖金1500万韩元,11月将评选出最优团队。此举旨在应对量子计算机对RSA/ECC等现行公钥密码体系的威胁,加速PQC技术产业化进程。
来源:
https://biz.chosun.com/en/en-it/2025/07/14/QWB2HPXDVNHENERWA5Q7YHWZZ4/
HRL实验室发布开源spinQICK平台,实现固态自旋量子比特精准控制

7月16日,HRL实验室正式推出开源量子控制系统spinQICK。该平台基于费米实验室开发的量子仪器控制套件(QICK)进行扩展,专门用于静电约束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的精确操控。spinQICK支持采用低成本商用Xilinx射频片上系统(RFSoC)FPGA硬件,提供完整的固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其功能包括:单自旋量子比特(Loss-DiVincenzo)的电荷稳定性调节、初始化与宇称读取、相干控制与表征(T1/T2*/回波T2测量等),以及双量子比特门操作。平台还集成参数管理、数据可视化等辅助功能。此次开源发布旨在推动半导体量子计算领域测量与控制方法的标准化。
来源:
https://www.hrl.com/news/2025/07/16/hrl-laboratories-launches-open-source-solution-for-solid-state-spin-qubits
